找到相关内容1192篇,用时31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楞严经》研究

    无解脱之日。   《楞严经》无处不提到色、淫的危害性,并指定为第一清净明诲。世尊对阿难说∶“若诸世界众生,其心不淫,则不随其生死相续。汝修三昧,本出尘劳,淫心不除,尘不可出。纵有多智,禅定现前,...轮转。这两种妄见是:(1)众生别业妄见,(2)众生同分妄见。应当抉择真妄,而明五阴身心不有,世界本空,破我法二执,显本觉真如,显示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。   第三卷佛对阿难陀就入、十二处、十八界、...

    曾琦云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2091575.html
  • 三论破神思想探讨

    神思想超越了有神论、无神论的相对界限,既不完全否认神的存在,但又批驳神的“常遍一”义。佛教认为神也是众生之一,也在承受着轮回的业力。所以有人认为佛教是由缘起性空思想所建立的“非神论”。[46]非...“梵我同一”,[2]数论派、胜论派、勒沙婆等外道则都认为众生五阴之体中有一个常住不灭的“灵魂”神我,并以人体觉知之相作为理论依据,分别提出神觉为一、神觉为异,以及亦一亦异、非一非异的主张。而在佛教内部...

    觉灯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3891595.html
  • 敦煌壁画中的杖具

    传之于世。”’地藏手持摩尼宝珠,表示满足众生之愿望;手执锡杖的目的,在于承释迦之殷勤嘱咐,振环作声,以声振刚强难化之众生,使其醒悟,遍益于众生,拔苦与乐,从而度圆满,完成本誓。   关于锡杖股...间,人们尊崇锡杖却是可以确定的。   从初步调查情况来看,莫高窟最早的锡杖图像见于初唐第322窟。在该窟东壁门南,绘药师佛身着通肩红色袈裟,右手执环锡杖,左手托药钵立于莲台上,两侧为胁侍日光和月光...

    胡同庆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560592494.html
  • 《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》(续五)

    四大造清净色(色界四大清净色所构成的眼根,不同於欲界人世间粗重物质所构成的眼根,所以视力要灵敏得多),是名天眼。天眼所见,自地及下地众生诸物,若近若远,若粗若细,诸色无不能照。……於耳得色界四大造...追根究底地论述真理,所以向您求教。   罗什回答:有两种理论,一种是大乘理论,讲二种空:众生空、法空。第二种是小乘理论,讲众生空。为什么说众生空呢?因为众生是由五阴、十二入、十八界和合而成,没有自性,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6562193154.html
  • 信愿——往生正因

    不是编故事。 就像无法否认娑婆世界的存在一样,我们无法否认极乐世界的存在。在这个娑婆世界中,的确有种种不清净的显现,比如有须弥山、有日月,有山河大地,有众生,有种种生死老病的痛苦,这是一个由烦恼和...的事实,连三恶的名字都听不到。所有的众生,哪怕一只牦牛往生极乐世界,都决定成佛,不再堕落恶。虽然我们没有办法想象这样不可思议的功德,但我们要相信佛的愿力不可思议。 又比如阿弥陀佛发愿:当我作佛时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

    |往生|信愿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1/10255593998.html
  • 放生·放死

    具体体现。《梵网经》说:“若佛子,以慈心故,行放生业,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,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,故众生,皆是我父母,而杀而食者,即杀我父母。”佛教对生命的理解,对慈悲的施行并不局限于人道,而是普及于一切有情众生。我们众生皆处于中轮回,应以 “物我一体”的悲心来珍爱一切有情。 护生戒杀思想符合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理论、科学发展观,以及构筑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。当今世界,人类对自然的...

    佚名

    |佛教观点|佛教视角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285294625.html
  • 次第》修学地图

    都具有和佛菩萨相同的生命层面,只是这种潜在品质尚未产生作用而已。正如《涅槃经》所说:“一切众生所有佛性,为诸烦恼之所覆蔽,如彼贫人有真金藏不能得见。”我们怀有宝藏而不自知,反而四处乞讨,流转。怎样...多少有些感觉,因为现实中确有太多致命的意外,太多飞来的横祸。但对人身难得却未必认同,现在世界有这么多人口,生个孩子也很容易,这一身份似乎并不难得,不值得视同拱璧。但从宏观来看,相对于无量无边的众生,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280094942.html
  • 永明延寿的乘戒兼急观

    ,是则名为三无漏学。阿难,云何摄心,我名为戒,若诸世界众生,其心不淫,则不随其生死相续。汝修三昧本出尘劳,淫心不除,尘不可出,……必使淫机,身心俱断,断性亦无,于佛菩提,斯可希冀。”在此段文字之后...用以利益众生、饶益有情、防非止恶之佛教徒的行为准则。从人乘佛教的角度来说,专忐于成佛之而研习智慧,是“乘急”之人;严持戒法而后研智慧,是“戒急”之人。延寿以心为本,以人乘般若智慧为核心,重视“乘急”...

    孙劲松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15281995094.html
  • 心智的培养

    众生,四种圣人等),是心性因果、众生业力、宇宙缘起的一种现象,所以佛陀很重视人。它有一个很奇特的东西,就是它的心性。佛教所重视的人,并不仅仅是说人生难得,还强调的是:人的心性,非常可贵。那么,这种...《地藏经》裹面所讲的,众生心性刚强,难调难伏。地藏菩萨有个座右铭,就是“你又来了”。众生的心刚强到如此地步,老实作难地藏菩萨的悲心,刚救了你出狱门,不多一会儿,你又堕溺到三恶来。这在《地藏经》裹,给...

    道隆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6303095482.html
  • 圣一法师:普门品闻记

    觉极圆,空所空灭”;所谓“空性圆明,成法解脱”。“生灭既灭,寂灭现前”,所谓“解脱法已,俱空不生”,忽然超越世出世间,获二殊胜:一者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,二者下与众生同一悲仰。大用现前,悟齐诸佛,...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,三十岁成道,悟道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:“我所得智慧,微妙最第一,众生诸根钝,着乐痴所盲。如斯之等类,云何而可度?”“我即自思惟,若但赞佛乘,众生没在苦,不能信是法,破法不信故,坠于三恶...

    圣一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031496090.html